我老媽的廚藝到底師承何處的確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上次餐敘跟cherry聊天提到之前寫的麵疙瘩。cherry問了一下,胖媽媽是外省籍嗎?麵疙瘩比較是外省人常吃的食物。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知道老媽的麵疙瘩是哪學來的,記憶中小時候鄰居也會煮類似的東西,只覺得是一般的家常食物。經過cherry一提,我才發現一般本省人家庭的確比較不會煮麵疙瘩這種東西。這件事情讓我對於媽媽(應該說我家鄉左鄰右舍媽媽)的手藝到底是哪理學來的,感到十分好奇。
除了麵疙瘩之外,來台北之後我也漸漸發現媽媽做的粿,口味上也比較接近客家人的口味跟做法。尤其是加入鹹蘿蔔絲餡料包成的「赤米豬」(因為討喜染成紅色,會包成扁平橢圓形上方還有一排凸起的樣子,媽媽說像一隻隻的豬,所以得名←大概吧),甚至在很多地方都直接被說成客家鹹粄。更不用提媽媽雖然不常做,但偶一為之,會讓我吃的很開心的粄(粿)粽,更是道地的客家食物。問題是,我未曾聽說家族中有親友是客家鄉親,更不用提有外省籍的親戚了。
言歸正傳,媽媽對於冬至吃湯圓有著一定的執著,即便我們在冬至當天沒回家,最近那一次回家,媽媽都還是會煮一鍋鹹湯圓給我們。今天是冬至,所以找了弟弟跟弟弟的女友來家裏,雖然沒辦法回家品嘗媽媽的手藝,我還是循例煮了一鍋鹹湯圓。鹹湯圓的煮法也是依照媽媽的煮法去煮,用的是沒有包餡料的湯圓,跟台北常吃到有包餡,加入油蔥、大骨湯、燙茼蒿的方式不同。後來發現這種煮法好像也比較偏向客家人煮鹹湯圓的煮法,連弟弟的女友也說他們家不會這樣煮湯圓。這麼傳統的食物,應該不至於是媽媽自行研發,或是友人教導得來,至於是誰教媽媽這樣煮湯圓、煮麵疙瘩、包粄粽,我想對媽媽來說也是不可考的一件事,勿須用這種小事去麻煩他老人家,倒是把個食譜當是當成一個家族傳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材料:
白蘿蔔一條、蝦米一把、香菇一把、魷魚(小捲)乾絲一把、白胡椒少許(這次沒加,忘了買)、肉絲少許、中型湯圓(太小的湯圓就真的像是煮甜食的)一包。
做法:
1. 將白蘿蔔去皮刨絲(家裡沒有刨子,今天是用刀子切絲),香菇泡水、蝦米、魷魚乾沖洗備用。
2. 香菇、蝦米、魷魚乾下油鍋爆香,加入蘿蔔絲炒香(,加入白胡椒)。將炒過的材料改放深鍋中,加入高湯(水,或加高湯塊),待水滾後,加入湯圓、肉絲,調味,待湯圓浮起後即成。
少了白胡椒說實話香氣還是有差啦。切絲的白蘿蔔,很容易煮透,湯的甜味都來自蘿蔔。配合冬至,將冬天盛產的蘿蔔來煮湯圓,的確是妙事一件。老實說我現在吃台北那種清湯煮成的鹹湯圓還是不太習慣,我還是喜歡加了白蘿蔔,湯頭呈現濃郁白色的鹹湯圓,滿滿的都是童年跟家人團聚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