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8

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

一開始,你就必須承認,閱讀本書絕對是一次偷窺的過程。甚至,我們必須懷疑,這本書的存在正是社會群體偷窺的結果。不論是偷窺所謂的從娼女性;偷窺性工業;甚至在媒介大肆報導之後對於作者本身的偷窺,都是我們進行偷窺的方式。當然,懷疑的對象不能將本書本身摒除於外。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作者及其創作創作的這本書中絕對的主觀及立場。或許這樣的想法過於強烈偏激,不過也只有在對我們所處的社會保持如此強烈的懷疑,閱讀本書的方式才會變得更加豐富而多元。

本書為紀慧文於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時之碩士論文,整個寫作架構並沒有因為出版為書籍而做相當大的更動。在本書的開始,作者舉出了台灣娼妓研究的幾個角度,在某種程度上宣示了作者對這本書所展現的期望。姑且不論這些期望是否達成,我們不得不承認作者所持的觀點及研究方式的確是不同以往的。然而,不同的研究方式跟觀點是否確立了這篇論文學術上的地位呢?答案依然模糊,但這一個質疑看起來卻是相當有趣的,即便提出這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有趣的思考解讀過程。當我們的媒體在進行這本書的報導時,沒有任何一個媒體是著眼於本書(論文)的學術成就,反而都將焦點轉向作者田野調查時所採用的方式及職位。當然,作者在田野中所持的身分及研究的方式絕對是相當重要,但絕對不是因為媒體所渲染的研究生為了論文上山或是下海什麼的!

就如前所述,這本書的架構並未脫離基本的論文結構,書的一開始,先是一一分析對於台灣娼妓研究所採取角度的分析及報告的內容介紹。在這部分,作者開始暗示讀者之前的研究對於娼妓似乎是偏頗、不正確的。至少作者的確想表示這本書所使用的方式是較貼近事實的。當然,我們有絕對的理由相信在作者之前的報告都因為不夠貼近性工業的運作場域而質疑對方的真實性,不過相對的,在紀慧文的文字中卻也經常透露出因為過於貼近受訪者所產生的模糊化。雖然在田野場所進行的研究的兩難並不僅僅發生於此,不過在這裡顯得更佳曖昧不明。

社會對於紀慧文身分上的關注明顯的將這書的其他部分抹煞。本書主要以作者在田野調查時所接觸的十二位所謂的上班小姐,以他們的從娼背景及情形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我們不能否認對於娼妓瞭解的缺乏,並且承認紀慧文提出另一個對娼妓不同的想像。不過,這些案例的可信度仍然是須受到質疑的。這樣的質疑當然不是對於紀慧文學術道德的質疑。所採取的態度仍然必須回到之前所謂兩難的考量。我們並無法瞭解紀慧文和受訪對象的熟悉度是否會影響寫作時的角度。但作者文字透露出,這樣的顧慮絕對不是杞人憂天。

紀慧文在做完個案分析及討論後更將性工業所產生的文化及次文化做相當深入的分析及探討。這樣的探討(甚至相當詳盡的敘述),又構成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話題。而這樣的話題似乎又恰恰反應大眾偷窺的心態。對於性工業的不了解、好奇、神秘感,都一點點地建構了這本書在讀者心中的位置。或許這樣的想像對於本書所持的學術角度是相當輕蔑的。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挾著大眾書商的包裝及傳媒的報導下,其所謂的學術角度是被削弱而忽略的。

便是單純以學術論文的角度而言,仍必須挑剔的以為,這本書絕對稱不上一份嚴謹的論文。對於娼妓的定義在書中所述並不明確;對於性工業的認知也是相當寬廣而難以釐清的,而這樣不明確的定義絕對是必須受到質疑的,因為絕對會引起困擾或是誤解。或許,道德生涯才是作者所希望著重的觀點,所以對於性工業工作場合的瞭解也不像對於從娼女性內心歷程來的深刻,甚至對性工業的想像不時顯現天真的思考模式。這些缺點也都讓人不得不猜測,作者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所持的角度及立場是否可能去美化或轉移了真實的情況。

正如剛開始所提,對於本書的懷疑是不能忽略的,甚至是必須特別強調的。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的大部分收穫絕對不是來自書本本身,不斷的質疑以及挑戰各種不同的說法,甚至質疑自己的想法才是一種成長。

這或許不是一本鉅作,或經典。但絕對的爭議性就是本書可讀性的來源。

沒有留言: